最近,有一则关于百岁抗战老兵的报道,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。这次采访让宝应的四位老人进入了公众的视线。他们年纪都很大了,可当年的事儿却记得特别清楚,就像刀刻在脑海里一样。
他们一回忆起那炮火连天的日子,就好像时光倒回去了。那些细节,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,还有他们的勇敢无畏。特别是施培岚老人,她讲自己当战地护士的事儿,太让人感动啦。纱布用完了,她直接就撕下自己的衣服去救伤员。这可不是传说,也不是电视剧里演的,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。
不光是施培岚奶奶,其他几位老兵讲的事儿也特别让人动容。许鹤老人说,他在快不行的时候还坚持回部队,伤痛都没能拦住他。王峰老人提到救伤员有多难,那场景让人想都不敢想。现在改革开放了,医疗条件越来越好,可那时候,他们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和意志跟死神抢时间。孙金成老人讲他参军的时候,日本侵略者在村子里烧杀抢掠,那画面太惨了,这也是他们要去打仗的原因。有网友看了这些影像说,老兵们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气概,可咱们年轻一代好像慢慢把这些历史给忘了。
展开剩余53%这次采访不光让大家重新关注抗战历史,还让很多人对保护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新想法。宝应这几位百岁老兵说的事儿,那可是特别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可让人难过的是,国内登记在册的抗战老兵平均都96岁了,能详细讲历史的老兵越来越少,记录口述历史的时间不多啦。再看看国外,好多国家早就开始给战争老兵建档案、拍影像了,咱们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开始。现在有些先进技术能帮着保存历史,像AI修复老兵照片、VR沉浸式体验这些,是挺值得推广和改进的,但再先进的技术,也比不上老兵们自己一字一句讲出来的真实。
靠着这些百岁老兵的讲述,我们能看到历史的真实模样,能看到战争里人的坚韧。有人就提出来,除了学校里的思政课,咱们能不能多找些办法来做历史教育呢?比如说把老兵的影像放到社区、商场,还有网络平台上,让更多年轻人能自然而然地了解抗战故事。让现在走在热闹大街上的年轻人听听老兵们受过的苦,这就是对先辈最好的敬意。老兵们的精神不是高高在上的,是在每一次冲锋、每一声呐喊里实实在在存在的。孙金成老人说得很有道理,他说年轻人就算忘了历史,也得记住那份气节。这气节不是那种不切实际的英雄主义,是藏在王峰奶奶一次次救伤员的动作里,藏在许鹤老人断了手指还接着打仗的坚定里。
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公共网络,如有问题和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
发布于:四川省